2023上半年,线下展会全面复苏,整个科学仪器行业看上去一片热闹繁荣。但从最近披露的财报数据看,可谓是“一顿操作猛如虎,利润只有两毛五”,科学仪器行业内卷的这半年,繁荣背后全是苦水。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,不仅面临周期性问题,也面临结构性难题。刺激政策有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经济复苏问题,对科学仪器这样高度依赖政策牵引的行业也能带来重大利好。上半年,哪些政策会给科学仪器行业带来市场机会?仪器信息网梳理如下: 打好国产化攻坚战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,强调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、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。近期在《求是》杂志发表重要文章,强调推进仪器设备国产化 打好科技仪器设备、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 习近平强调,要协同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,布局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,超前部署新型科研信息化基础平台,形成强大的基础研究骨干网络。要科学规划布局前瞻引领型、战略导向型、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,强化设施建设事中事后监管,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,全面提升开放共享水平和运行效率。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、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,鼓励科研机构、高校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,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,争取早日实现用我国自主的研究平台、仪器设备来解决重大基础研究问题。(点此查看全文) 《求是》文章强调推进仪器设备国产化 8月1日出版的第15期《求是》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、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《加强基础研究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》。文章强调,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、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,鼓励科研机构、高校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,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,争取早日实现用我国自主的研究平台、仪器设备来解决重大基础研究问题。要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,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文献和数据平台,发起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,鼓励重大基础研究成果率先在我国期刊、平台上发表和开发利用。(点此查看全文) 仪器购置贴息贷款 2022年底面向高校的设备再贷款项目已经截止。但是面向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2023年还在继续,北京、浙江等省市陆续发布通知。 北京征集第二批设备购置贴息贷款项目 明确支持在2023年1月1日至11月30日期间签订贷款合同并实际发生采购、可形成固定资产投资的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。支持科技创新(研究与实验发展、专业技术服务业等)、先进制造业(集成电路制造、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、高端科学仪器和传感器等智能专用设备制造等)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“两业”融合发展等9大领域34个细分领域项目。明确鼓励企业更多采购首台(套)重大技术装备、国产自主品牌设备。(点此查看全文) 浙江扩大中长期贷款惠及19类仪器 浙江省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将重点支持18个大领域,150个子领域。其中1个大领域为高端科研仪器研发和制造,包括高效色谱仪、高性能质谱仪、核磁共振波谱仪、红外光谱仪、扫描电子显微镜、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、X射线衍射仪、高精度三坐标测量仪、高端实时示波器、无线射频信号源、频谱仪、网络分析仪、集成电路测试仪、六自由度激光跟踪仪、高精度显微测振仪、高通量基因测序仪、流式细胞仪、高精度激光面形干涉仪、无液氦稀释制冷机等19类。(点此查看全文) 《中国药典》修订草案 《中国药典》(2025年版)启动编制工作,2023上半年发布多项修订草案,引发热烈讨论及反馈。本次公布的80个通用技术要求中,涉及中药8个、生物制品9个、药用辅料7个、理化分析17个、生物检定1个、微生物4个、制剂15个、药包材16个、标准物质3个,涉及多项科学仪器及检测技术相关内容。 今年的17个理化分析相关课题,涉及多个《中国药典》四部的分析方法的建立及修订。其中拟新增或研究的方法6个,对原有分析方法修订11个,囊括天平、核磁共振波谱、红外光谱、近红外光谱、离子色谱、质谱等众多仪器方法。(点此查看全文) 重组科学技术部 今年“两会”期间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,批准了包括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等部门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。继2018年重新组建以来,这是5年内,科技部第二次重组。“瘦身”后的科技部将聚焦“最高主业”,并主要关注科技工作中“顶天立地”的内容。 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,完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执行和专业机构管理体制,调整科学技术部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(专项、基金等)协调管理、科研项目资金协调评估等职责,将科学技术部所属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划入农业农村部,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划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,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、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划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。(点此查看全文) “双碳”标准体系建设 为加快构建结构合理、层次分明、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,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、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1个部门近日联合印发《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》。 《指南》指出,将围绕基础通用标准,以及碳减排、碳清除、碳市场等发展需求,基本建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。到2025年,制修订不少于1000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(包括外文版本),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显著提高,主要行业碳核算核查实现标准全覆盖,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标准指标稳步提升。实质性参与绿色低碳相关国际标准不少于30项,绿色低碳国际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。(点此查看全文) [来源:仪器信息网]